孔子大讲堂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品牌 -> 孔子大讲堂 -> 正文

杨泽波:性善与性恶各自的得失——儒家生生伦理学基于三分法的考察

来源: 时间:2023-11-16 作者: 点击:

2023年11月9日早上8点,“孔子大讲堂”第六讲在孔子书院会议厅举行。复旦大学哲学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杨泽波教授应邀莅临,做了题为《性善与性恶各自的得失——儒家生生伦理学基于三分法的考察》的学术讲座,讲座由孔子文化研究院院长王钧林教授主持。孔子文化研究院教师、博士生及研究生入场聆听。

孟子性善得失

杨泽波教授指出了先秦儒学研究各个分支的思想,并从孟荀两支入手分别阐释其学术观点,由浅入深,层层推进。

杨泽波教授首先阐述孟子性善论的得失。他指出,孟子的核心思想在于对“仁”的探讨,他提出“生长倾向性”这一概念,认为人自身的基因限定可以决定人成为自己、做出有利于人类绵延的举措。除了生长倾向,他还提出“伦理心境”这一概念,其含义是社会生活和智性思维在内心形成的心理境况和境界。对于孔孟之间的关系,杨教授认为,与孔子不同的是,孟子提出了“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

杨泽波教授将孔子的思想三分,分为智、仁、欲三部分。孔孟心性的分歧造就了儒学千百年来的重大问题。他总结道:“孟子性善所得在仁,所失在智。”

荀子性恶得失

其次,杨泽波教授阐释荀子性恶论的得失。他首先谈到了部分学者对于荀子思想为“性朴说”这一观点。但是杨教授认为同时期告子提出的“性无善无不善”的观点才是真正的“性朴说”,荀子思想为“性恶论”。他认为在荀子看来“性恶是起点,重要的是成德成善。化性起伪是在人心努力之结果。”他认为:“荀子继承孔子之智性,并有极大发展。”这是荀子所得之处,但同时荀子也对人的先在性予以否定。杨教授提出,“荀子所得在智,所失在仁。”

儒家思想三分法

最后,杨教授总结道,我们应该将一切回到三分法的框架中来,对孟荀有关善恶、仁智齐备的学理系统给予深刻的探讨。孟荀二家都继承了孔子的部分思想,若要深入探讨有关于人性论的儒家哲学问题,需要我们追本溯源,回到孔子思想中寻找答案。

参加讲座的博士生、研究生向老师提出了问题,杨教授给予耐心而细致的解答。

最后王钧林教授作了总结发言。他对杨泽波教授的有关观点进行了总结凝练和升华,并指出:对于儒家观念的思考和探究应该永不止步,前进和发展是新时代的学者该做的事情。

会后同学们踊跃地同杨教授交流,教授亲切热情地与大家交谈并赠送书籍。

  • 官方公众号

  • 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