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4年5月25日下午2点30分,曲阜师范大学“孔子大讲堂”第八讲在科技楼二楼南会议室举行。山东大学退休教授、博士生导师蔡德贵教授应邀莅临孔子大讲堂,做了题为《胡适和季羡林的治学方法》的学术讲座,孔子文化研究院院长王钧林教授担任主持人。历史文化学院本科生和孔子文化研究院研究生参加了本次会议。

蔡德贵教授分别从胡适和季羡林两位先生的治学特色来讲述他们的治学方法。
首先,蔡德贵教授认为,胡适先生被认为是批孔的代表人物实际上是错误的。胡适先生坚持的是批判以儒学为代表的传统文化中不合理之处,而不是一味地否定儒学的价值。这个观点在胡适先生《说儒》一文中也有体现。蔡德贵教授也建议同学们去阅读胡适先生的《说儒》原文,以此更深刻地来理解胡适先生对儒学的态度。在蔡德贵教授看来,胡适先生所提倡科学的治学方法,和乾嘉考据方法有共同特点,即拿着证据说话,这在做学问的过程中是非常重要的一点。
其次,蔡德贵教授指出季羡林先生“小处见大,大处见小”的治学方法是季先生大有成就的关键原因。季羡林先生曾经亲笔给一个朋友题了一幅字,他这样写道:“做学问必须能随时提出新问题,解决新问题,绝不能因循守旧、故步自封;做学问必须有勇气有耐性看准了一个问题就要勇往直前,衣带渐宽终不悔,不捣黄龙绝不罢休。”只有这样才能真有成就;他经常说的一句话叫“书山有路勤为径,学海无涯苦作舟”,做学问就是两个字:一个勤,一个苦。抓住这两个字,学问才能够做好。这是季先生对治学提出的基本思路。
最后,蔡德贵教授希望通过胡适和季羡林两位先生的治学方法,告诉同学们只要抓住一个问题不放手,大胆地假设、小心地求证,“小题大做、大题小做”,就一定会成功地做出学问。

讲座结束后,王钧林教授进行了总结 。王钧林教授认为,蔡德贵教授学识渊博,除了治学方法之外,还分享了很多丰富的内容,娓娓道来、引人入胜。王钧林教授说,做学问要大胆地怀疑、小心地取证,对自己的研究方向和领域要有提出问题的能力。不能只听别人说,自己要提出问题,通过这种方式训练我们的学术能力。任何学科的发展都是通过提出有价值的问题,进而解决,才得以发展。蔡德贵教授对此应深有体会,蔡教授传承应用并发扬光大胡适和季羡林先生的治学方法,为同学们提供了一场学术盛宴,值得我们共同学习。
孔子大讲堂
曲阜师范大学孔子大讲堂系列高端学术讲座,设立于2016年,是我校落实特色发展、文化立校战略推出的一项重要举措,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使命,以“打造经典、引领高端”为活动主旨,先后邀请了陈来、郭齐勇等知名学者登坛传道,力争将其打造成为在全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名片。自本年度起,孔子大讲堂由社会科学处与山东省社科理论重点研究基地儒学研究基地联合策划,孔子文化研究院、历史文化学院、学校团委共同承办,每学期举办四场,邀请儒学、传统文化及中西文化比较研究领域的国内外知名专家学者登坛讲学。