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大讲堂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品牌 -> 孔子大讲堂 -> 正文

孔子大讲堂 | 杨伟兵教授主讲《数字化时代的历史地理信息系统》

来源: 时间:2024-05-29 作者: 点击:

2024年5月27日晚7点,曲阜师范大学“孔子大讲堂”第九讲于孔子书院A座208举行,复旦大学中国历史地理研究所副所长杨伟兵教授做了题为《数字化时代的历史地理信息系统》的讲座,孔子文化研究院院长王钧林教授担任主持人。孔子文化研究院师生和部分历史文化研究院师生参加了本次活动。

杨伟兵教授的此次讲座围绕四个部分展开。

首先,杨伟兵教授介绍了数字化时代历史地理信息系统产生的背景,杨伟兵教授从必要性和可行性两方面进行了分析。从必要性方面来看,数字化时代对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提出了新要求;从可行性的角度看,地理信息系统为历史地理学的研究提供了新方法和新理论,通过空间化、可视化和量化分析可以直观感受到历史政区、历史地名的变化和沿革。

其次,杨伟兵教授介绍了数字化时代历史地理信息系统诞生的基石。《中国历史地图集》的编纂为“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CHGIS)的研发提供了相对成熟的客观条件。2001~2016年,复旦大学史地所与哈佛大学合作,研发CHGIS系统。该系统形成了一套时空数据制作的技术标准,引发了历史地理学研究范式的转型,引领了中国历史地理学近20年的发展。

第三,杨伟兵教授介绍了中国历史地理信息系统目前的进展和研究方向。据杨伟兵教授总结,目前学界利用GIS技术来展开的研究有六大方向:方向1、借助GIS地图,开展政区沿革研究。方向2、借助GIS地图配准软件,对城市地理开展研究。方向3、借助GIS系统,对历史气候变化开展研究。方向4、借助GIS系统,进行古旧地图数字化。方向5、借助GIS生成空间数据,描绘水系变迁。方向6、借助GIS生成空间数据,进行复杂的时空统计、可视化分析。

最后,杨伟兵教授结合了具体案例,介绍了数字化历史地理信息系统对历史研究的帮助。历史地理信息系统(HGIS)将GIS系统引入到历史研究中,是历史研究向纵深拓展的体现。GIS不仅是整合史料的研究工具,也是视觉化的媒体,将复杂的空间技术纳入到历史分析中,带来极其广阔的新的学术研究的空间。此外,杨伟兵教授还谈到了AI对历史地理研究的影响,杨教授认为,AI运用于学术,既是挑战,也是机遇。

讲座完毕后,王钧林教授进行了总结 。王钧林教授认为,地图的应用,在中国历史悠久,这从马王堆汉墓中出土的帛地图可以得到印证。从杨伟兵教授对AI在历史地理研究应用的思考中可以看出,复旦大学历史地理研究所始终走在历史地理研究的最前沿。

历史文化学院姜修宪教授进行了评议,姜教授认为利用好GIS系统对同学们的学术研究大有脾益,在论文写作的过程中要有意识地运用GIS系统。最后,杨伟兵教授回答了在场同学们提出的问题。

本次讲座内容精准、专业、深入,杨伟兵教授立足于自己做过的工作,讲座逻辑清晰、条理清楚, 介绍了目前历史地理信息系统的建设成果与将来的发展趋势,同学们热情参与,纷纷表示讲座内容精彩,收获颇丰。

  • 官方公众号

  • 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