孔子大讲堂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品牌 -> 孔子大讲堂 -> 正文

孔子大讲堂 | 王小盾教授主讲“龙的实质与龙神话的起源”

来源: 时间:2023-04-15 作者: 点击:

2023年4月11日晚上7点,由曲阜师范大学主办,孔子文化研究院、历史文化学院、校团委承办的“孔子大讲堂”第二期(总第五期)在曲阜师范大学孔子会堂举行。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兼职教授、温州大学人文学院教授王小盾教授做了题为《龙的实质与龙神话的起源》精彩讲座。孔子文化研究院副院长刘彬教授担任主持人,本次讲座通过线上线下方式举行,我院师生及来自全校各院系的300多名师生在现场聆听本次讲座,另有数百名传统文化爱好者在线上参与本次活动。

讲座环节中,王小盾教授从四个方面来介绍本次的主题。

首先是关于龙的实质和龙神话起源的主要观点。古代比较流行的说法是龙为马、蜥蜴、恐龙、蛙等说法。21世纪初对龙的本质判断有五种看法,分别是扬子鳄说、蜥蜴说、祖型多元说、历史形态说、心理结构模式说。随后王小盾教授总结道,21世纪之前学者们对龙的本质判断是不一致的,各有冲突,而近年来学者们对龙的认识不再是单一的形象,而是偏向于综合的形象。王小盾教授点出学术研究需要想象、推测,但要有根据、证据链。

再次是同龙有关的生物学知识。脊椎动物系统发生史共有六个段落,分别是圆口纲、鱼纲、两栖纲、爬行纲、鸟纲、哺乳纲。以上中心线索是脊椎的成熟和胚胎的成熟。人属于脊椎动物类群哺乳动物纲中的灵长动物。王小盾教授向我们介绍了海克尔论“重演律”,带领我们追寻生命的起源和生命的奇异路线:人类成体―人类幼体―母体中的胚胎―初具雏形的胚胎―未具人性的胚胎。

最后王小盾教授将思路引回龙,通过介绍第四部分龙和胚胎,来追溯龙的原型,得出第二个结论,即龙的原型不是某种具体动物,而是隐藏在各种哺乳动物母体内的胚胎。随后王小盾教授通过介绍胚胎的符号意义,推出第三个结论,即由于胚胎代表生命的起源和未来,所以龙的符号涵意的原理,使各种关于图腾的信仰都获得了新的内容。最后王小盾教授从语言学的角度分析龙这个字的来源和其对应的历史形态。

王小盾教授的讲座结束后,主持人刘彬教授发表了自己的看法。刘彬教授肯定了王教授的研究方法,从不同的学科、领域进行研究,使用广泛的研究材料,通过学科交叉,提出新的观点认知,并对王小盾教授的结论给予高度评价,认为他的结论是站在更高的层次,既包容了前人的结论,又有了新的阐发。老师们发表完看法之后,线上的师生、学者也积极地参与到互动中,提出了诸多问题,与王小盾教授进行了友好互促的交流。

“孔子大讲堂”以传承弘扬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为使命,以“打造经典、引领高端”为活动主旨,以“亘古常青、生机盎然”为活动要义,力争将其打造成为在全国具有广泛影响力的文化名片,学校将组织成立“孔子大讲堂”学术资格认定委员会,每年邀请7位左右在人文社科领域国内外顶尖的专家学者担任主讲,欢迎所有对儒学有兴趣的师友参与讨论,发表高见,贡献智慧。

  • 官方公众号

  • 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