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本书考诸先秦儒学生成发展流变历程,始之“儒家圣王学案”,以观先秦儒者眼中的尧舜、文武与周公的圣王形象、思想轮廓;次之“孔子与孔门学案”,依循“孔门四科”与“儒分为八”之谱系,以观孔子与孔门诸贤的道德文章、精神气象;次之“孟子与孟门学案”和“荀子与荀门学案”,以观儒学的流变、分途与歧路;次之“儒道之争学案”“儒墨之争学案”“儒法之争学案”,以观儒学与道、墨、法之争鸣;次之“儒家经典学案”,以观五经、四书之生成、义理、流变与影响,且列《荀子》为“儒经”,为之正名;终之“简帛儒家文献学案”,以观曾经消亡散佚的儒家文献。同时,为方便读者直观经典原文,各学案文末附以原始文献之节要。
本书虽名“学案”,但不拘泥于传统意义上的“学案”书写陈规,而是会通经学史、儒学史,力求“述而不作”、让原始材料说话,以观原貌。本书依循文献学、经学史之路数,从“学案”与“思想”之维度,揭橥先秦儒学生成发展流变之轨迹,并对后儒津津乐道的儒学范式稍加缕析,洞见先秦儒学哲理与儒者气象。本书结构设计、行文法式、观点论说颇具创新性。本书架构宏阔、内容翔实、行文简明,便于概览先秦儒者思想与儒经大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