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东亚文化交涉学会第16届国际学术大会合影
本届大会以“东亚学的新拓展”为主题,设置数字人文与东亚文化交涉研究、东亚近代知识形成史的研究、东西方宗教与东亚文化交涉、内藤湖南等东亚近代汉学家的研究、区域国别研究与东亚文化交涉、文史哲等近代知识迁移与东亚文化交涉、教育艺术领域的文化交涉、医学公共卫生领域的文化交涉、地域文化及观光领域的文化交涉、其他与东亚文化交涉相关的研究等10个分科会场。来自中国两岸三地、日本、韩国、英国、美国、德国、加拿大等国家和地区的近三百名学者出席大会,另有二百多名学者通过线上方式进行发言。

刘彬教授与刘兆轩博士出席大会
刘彬教授以《孔子易学的新认知》为题作了报告,指出自二十世纪七十年代以来,随着中国简帛文献的出土,关于孔子与《周易》的关系、孔子研读《周易》方法、《周易》如何解读等问题,均获得新的认知。第一,孔子一生研读《周易》有两个阶段。四十六岁之前的青壮年时期,孔子研读《周易》,学习应用筮占。晚年五十六以后,孔子又开始研读《周易》,发现《周易》全新价值,从卦爻辞中观出德义,创立新易学,确立“天命”观。第二,孔子晚年研读《周易》,观卦爻辞之“德义”,主要采用三种方法,即假借误读法、象数分析法、事理联想法。第三,孔子晚年研读《周易》的经历以及方法,启发我们现在解读《周易》,应当具有新的态度。此新态度的核心,在于首先抓住《易经》(包括《周易》和《易传》)的要旨、要害,即《易经》三要。然后在解读时,抓住《易经》五要。刘彬教授的发言受到与会学者们的认可与赞同。其中,华东师范大学中文系朱学斌老师从简帛文献的角度,对《孔子易学的新认知》的观点表示支持;此外,四川大学文学院居晓倩博士从《诗经》研究的角度为刘彬教授的观点提供了论点支撑和借鉴。

刘彬教授与日本关西大学的沈国威教授会谈

刘彬教授与日本关西大学的内田庆市教授会谈
大会期间,刘彬教授和刘兆轩博士还与日本关西大学的沈国威教授、内田庆市教授进行了会谈,并传达了曲阜师范大学希望与日本关西大学建立友好关系的意愿。