科研平台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研究 -> 科研平台 -> 正文

东亚易学研究中心

来源: 时间:2025-09-02 作者: 点击:


基本信息

机构名称

东亚易学研究中心

成立时间

2022年8月20日

机构设置

中心主任:林忠军

执行主任:刘彬

学术骨干

廖名春、黄怀信、郭沂、宋立林、刘星、张韶宇、李细成、刘兆轩、孙航、刘敏

机构简介

曲阜师范大学东亚易学研究中心旨在联合中国、韩国、日本、越南等东亚各国易学学者,立足于东亚易学的学术研究,推动东亚易学文化圈的交流互鉴,提升东亚易学研究水平,构建东亚易学学术命运共同体。

本中心由著名易学家、泰山学者、曲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林忠军先生担任主任,易学研究专家、易学圣地联盟主席、孔子文化研究院副院长、二级教授刘彬先生担任执行主任。现有专职研究人员11人,其中教授、博士生导师6人,副教授2人,讲师3人。中心聘任韩国、日本、越南、中国台湾和香港等地的高校学者8人为客座教授,聘任兼职研究员14人。目前,中心主持、承担国家、教育部项目8项。其中,国家级项目4项,教育部项目4项。中心获奖成果主要有7项,包括华东地区优秀古籍图书特等奖,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一、三等奖,山东省高校社科优秀成果一、三等奖,省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一等奖等。

中心发挥坐落孔子故里的地理优势,联合甘肃天水、河南汤阴八家单位,发起成立易学圣地联盟,总部落户曲阜师范大学洙泗书院,并由刘彬教授担任联盟主席,孙航博士担任执行主席兼秘书长。同时,重新发现了“孔子晚年系《易》处”——洙泗书院砚台井遗址,并创建了“东亚易学”公众号,促进了东亚易学的传播,推动了易学的正本清源工作。

本中心拟在原有简帛易学、《周易》经传、易学史等研究基础上,致力于东亚易学的全局性研究,加强与东亚各国易学界的联系,为东亚易学研究的进步贡献力量。

研究方向

东亚易学的交流与互鉴、韩国易学研究、日本易学研究、越南易学研究;

易图学;

古典易学;

心学易;

出土易学文献等。

主要成果

科研项目

目前,中心主持、承担国家、教育部项目8项。其中,国家级项目4项,省部级项目4项。

1.刘彬: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和国别史等研究专项“易图集成与研究暨数据库建设”;

2.黄怀信:国家社科基金冷门绝学项目“月相纪日法与西周王年及史料编年”;

3.刘星: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康有为《春秋》新解与儒学的转型和发展研究”(19BZX070);

4.李细成:国家社会科学后期资助一般项目“《周易·大象传》历代注疏歧解辨析与精义甄选”(21FZXB009);

5.张韶宇:贵州孔学堂年度项目省部级课题“明清时期贵州方志王阳明资料辑录与研究”;

6.孙航: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研究项目“数字卦研究”(20YJC720019)。

学术著作

2023年以来,我中心共出版专著14部。

1.廖名春(主要作者):荀子志,中共兰陵县委党史研究中心、兰陵县地方史志研究中心编,团结出版社,2023年5月;

2.廖名春:中国早期思想史与文献研究,清华大学出版社,2023年9月;

3.朱熹撰、廖名春点校,周易本义,中华书局,2023年5月;

4.廖名春:被误会的孔子:听廖名春讲孔子真精神,孔学堂书局,2024年8月;

5.林忠军:周易象数易学史(全3册),上海古籍出版社,2022年;

6.林忠军、刘彬主编:文明互鉴视域下东亚易学研究——东亚易学研讨会论文集,山东大学出版社,2025年;

7.郭沂:中华文化与人类未来,中国出版集团有限公司、世界图书出版公司,2025年;

8.黄怀信:诗经汇校新解,上海古籍出版社,2024年9月;

9.刘彬、任浩:张理易图学著作两种,线装书局,2023年2月;

10.刘彬、刘永昆:《易经》要解,线装书局,2023年9月;

11.宋立林:帛书《易传》与孔子易教思想论稿,人民出版社,2024年12月;

12.刘星:中华优秀传统文化传承发展研究,中国社会科学出版社,2024年1月;

13.张韶宇:明清时期贵州方志王阳明资料辑录与研究,巴蜀书社,2025年12月;

14.李细成:有为而治,广西人民出版社,2025年4月。

核心期刊论文

(一)刘蔚华

[1]刘蔚华.略论司马光的《潜虚》[J].中州学刊, 1984, (01): 78-81.

[2]刘蔚华.易学方面的考古发现[J].中州学刊, 1987, (01): 108-110.

[3]刘蔚华.退溪《易学》思想初探[J].济南教育学院学报, 2000, (01): 3-7.

(二)林忠军

[1]林忠军.近十年大陆易学研究述评[J].文史哲,1995,(05):101-105.

[2]林忠军.陆绩象数易学述评[J].周易研究,1996,(01):10-17.

[3]林忠军.干宝易学研究[J].周易研究,1996,(04):12-24.

[4]林忠军.论象数易学演变、特征及其意义[J].学术月刊,1997,(07):21-26+30.

[5]林忠军.第三届海峡两岸周易学术研讨会综述[J].哲学动态,1997,(09):7-8.

[6]林忠军.试论现代易学的特点及意义[J].理论学刊,1998,(02):36-41.

[7]林忠军.丁易东象数易学[J].周易研究,1998,(02):40-52.

[8]林忠军.周敦颐《太极图》易学发微[J].孔子研究,2000,(01):95-102.

[9]林忠军.论两汉易学的形成、源流及其特征[J].山东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0,(01):23-28.

[10]林忠军.立言广大 措意精微──读金景芳教授《〈周易·系辞〉新编详解》[J].周易研究,2000,(03):92-96.

[11]林忠军.王家台秦简《归藏》出土的易学价值[J].周易研究,2001,(02):3-12.

[12]林忠军.论汉魏易学之嬗变[J].社会科学战线,2001,(04):56-62.

[13]林忠军.《易纬》宇宙观与汉代儒道合流趋向[J].哲学研究,2002,(10):37-41+79-80.

[14]林忠军.试析郑玄易学天道观[J].中国哲学史,2002,(04):48-56.

[15]林忠军.试论郑玄易数哲学[J].孔子研究,2003,(03):74-82.

[16]林忠军.从诠释学审视中国古代易学[J].文史哲,2003,(04):68-73.

[17]林忠军.从战国楚简看通行《周易》版本的价值[J].周易研究,2004,(03):16-20.

[18]林忠军.从虞翻易学看汉儒以象解《易》方法[C]//国际儒学联合会,中国孔子基金会,联合国教科文组织.纪念孔子诞生2555周年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卷一).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2004:291-306.

[19]林忠军.从《周易》二重性质谈《周易》是古代管理学[J].哲学研究,2005,(03):48-52.

[20]林忠军.读郑易管见[C]//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青岛市崂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易学与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易学卷).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2005:109-116.

[21]林忠军.胡煦纳甲说的内容、意义及其学术转向[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6,(03):1-6.

[22]林忠军.读郑易管见[J].周易研究,2006,(06):9-15+44.

[23]林忠军.试论《易传》的人本管理思想[J].中州学刊,2007,(01):181-186.

[24]林忠军.从帛书《易传》看孔子易学解释及其转向[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7,(03):86-91.

[25]林忠军.中国早期解释学:《易传》解释学的三个转向[J].学术月刊,2007,(07):40-47.

[26]林忠军.论《易传》的解释学:交感与会通——兼论《易传》解释学与西方解释学之异同[J].周易研究,2008,(05):49-54.

[27]林忠军.《易传》符号解释视域下的儒道互补会通[J].山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2(03):1-8.

[28]林忠军.来知德易象说及其意义[J].周易研究,2009,(04):3-16.

[29]林忠军.张岱年先生易学研究及价值与意义[J].北京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46(06):43-51.

[30]林忠军.论上博简《凡物流形》“豸”字的内涵及哲学意义[J].哲学研究,2010,(05):63-66.

[31]林忠军.海峡两岸郑玄学术研讨会学术总结[J].周易研究,2010,(04):5-6.

[32]林忠军.孔子儒学视域中的筮占观[J].学术月刊,2010,42(12):46-53.

[33]林忠军.论郑玄以《礼》注《易》方法[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1,64(01):31-37.

[34]林忠军.李鼎祚《周易集解》与两汉象数易学[J].齐鲁文化研究,2011,(01):249-261.

[35]林忠军.毛奇龄“推移”说与清代汉易复兴[J].陕西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41(02):98-104.

[36]林忠军.论顾炎武易学思想与清代易学转向[J].东岳论丛,2012,33(06):5-9.

[37]林忠军.试论易学象数起源与《周易》文本形成[J].哲学研究,2012,(10):43-49+57+128.

[38]林忠军.论王念孙、王引之父子的易学解释[J].周易研究,2013,(01):5-16.

[39]林忠军.清华简《筮法》筮占法探微[J].周易研究,2014,(02):5-11.

[40]林忠军.论晚清俞樾对于汉易的整合与阐发[J].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2014,67(04):5-14.

[41]林忠军.论丁若镛“推移说”与汉宋易学——兼论朱熹、毛奇龄推移说对丁若镛的影响[J].周易研究,2015,(03):5-13.

[42]林忠军.论焦循“本经文实测”两汉象数易学[J].孔子研究,2015,(04):39-47.

[43]林忠军.从文本到义理——论焦循经学解释学的转向[J].学术月刊,2015,47(08):23-31.

[44]林忠军.论黄宗炎易学思想、方法及其意义[J].广西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5,37(06):1-9.

[45]林忠军.论汉儒易象观与茶山的易象体系[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16,30(01):33-40.

[46]林忠军,张沛.略论明代易学的形成、演变及意义[J].周易研究,2016,(03):37-43.

[47]林忠军.论明代易学的形成、发展和意义[J].中国文化论衡,2016,(01):119-129+281-282.

[48]林忠军.清代易学演变及其哲学思考[J].社会科学战线,2016,(12):11-20.

[49]赵晓翠,林忠军.论惠栋的太极观[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7,44(01):103-108.

[50]林忠军.论汉宋易学太极说与茶山太极体系的建构[J].周易研究,2017,(05):19-26.

[51]林忠军.攻坚克难创见迭出——评《帛书<易传>新释暨孔子易学思想研究》[J].内蒙古财经大学学报,2018,16(01):142-144.

[52]林忠军.中国爻变说与韩国丁若镛爻变哲学[J].学术月刊,2018,50(10):30-38.

[53]杨静,林忠军.存天理,亦存人情——朱熹理学视域下情礼关系辨析[J].东岳论丛,2019,40(04):152-160.

[54]林忠军.论虞翻卦变说对若镛易学之影响[J].孔子研究,2019,(03):66-77.

[55]王信,林忠军.由“以己为易”到“以人为易”——论杨简心学易的最终旨归[J].中国哲学史,2019,(06):63-69.

[56]林忠军.论晚清易学之转向[J].中国社会科学,2020,(02):141-156+207-208.

[57]林忠军.论朱子对《周易》卜筮性的重新确立及其解释学意义[J].学术月刊,2020,52(09):28-38.

[58]林忠军.论元代易学形成及对韩国易学的影响——以胡炳文朱子易学与丁茶山象数之学关系为视角[J].社会科学战线,2020,(10):21-28.

[59]林忠军.论程迥的古筮占研究及其儒学旨归[J].周易研究,2021,(03):5-12.

[60]林忠军.论姚配中的“元”哲学建构与乾嘉易学哲学[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2,36(01):32-41.

[61]林忠军.儒家易学传承、创新和重建及其现实意义——以《易传》为视角[J].人文杂志,2022,(05):37-44.

[62]林忠军.汉代天人之学与《易纬》的“身体哲学”[J].中州学刊,2022,(08):110-115.

[63]林忠军.论李鼎祚的易象观[J].中华经典研究,2022,(02):24-43+158-159.

[64]林忠军.中国当代易学的反思与重建[J].学术月刊,2023,55(01):31-38.

[65]林忠军.谈象数易学[J].学衡,2023,(01):32-46+348.

[66]林忠军.中国当代易学研究回顾、困境与展望[J].当代儒学,2023,(01):63-74.

[67]林忠军.论宋代“图书”符号学的形成、内涵及哲学意义[J].社会科学战线,2023,(06):20-27.

[68]林忠军.《易传》“生生”哲学之我见[J].周易研究,2023,(03):5-15.

[69]林忠军,刘柯言.易祓的易学思想与汉宋易学[J].原道,2023,(02):14-34.

[70]林忠军.东亚易学:源起、特征及发展趋向[J].学术月刊,2024,56(06):21-30.

[71]林忠军.经典解释学视域下易学文本理论——以朱熹的易学文本理论为视角[J].东岳论丛,2024,45(10):35-43+191.

[72]林忠军.《周易》古经治国理念探微[J].湖南大学学报(社会科学版),2025,39(04):26-33.

廖名春

[1]廖名春,梁伟弦.读《周易全解》[J].社会科学战线,1990,(02):344-345+341.

[2]廖名春.现代易学通论[J].长沙水电师院学报(社会科学版),1991,(03):76-82.

[3]廖名春.论帛书《系辞》的学派性质[J].哲学研究,1993,(07):58-65.

[4]廖名春.帛书《系辞》释文再补[J].周易研究,1993,(04):9-11+32.

[5]廖名春.“大衍之数”章与帛书《系辞》[J].中国文化,1994,(01):37-41.

[6]廖名春.论帛书《易传》与帛书《易经》的关系[J].孔子研究,1994,(04):40-47.

[7]廖名春.“大衍之数”章与帛书《系辞》[J].中国文化,1994,(02):42-46.

[8]廖名春.魏源易学初探[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1995,(01):26-33.

[9]廖名春.《彖传》《大象传》释卦次序考[J].周易研究,1995,(03):25-33.

[10]廖名春.关于帛书《易传》的研究[J].传统文化与现代化,1995,(06):40-47.

[11]廖名春.试论孔子易学观的转变[J].孔子研究,1995,(04):25-29+59.

[12]廖名春.浅谈《易传》的象数与义理[J].华夏文化,1996,(01):14-15.

[13]廖名春.《周易·说卦传》错简说新考[J].周易研究,1997,(02):34-42.

[14]廖名春.从语言的比较论《周易》本经成书的年代[J].许昌师专学报,1999,(01):38-43.

[15]廖名春.《周易》乾坤两卦卦爻辞五考[J].周易研究,1999,(01):38-49.

[16]廖名春.《周易》乾坤两卦卦爻辞新解[J].古汉语研究,1999,(02):29-33.

[17]廖名春.坤卦卦名探原──兼论八卦卦气说产生的时代[J].东南学术,2000,(01):13-18.

[18]廖名春.论六经并称的时代兼及疑古说的方法论问题[J].孔子研究,2000,(01):47-58+65.

[19]廖名春.上海博物馆藏楚简《周易》管窥[J].周易研究,2000,(03):21-31.

[20]廖名春.从郭店楚简和马王堆帛书论“晚书”的真伪[J].北方论丛,2001,(01):119-123.

[21]廖名春.王家台秦简《归藏》管窥[J].周易研究,2001,(02):13-19.

[22]廖名春.“六经”次序探源[J].历史研究,2002,(02):32-41+189.

[23]廖名春.试论帛书《衷》的篇名和字数[J].周易研究,2002,(05):3-9.

[24]廖名春.长安西仁村陶拍数字卦解读[J].周易研究,2003,(05):8-13.

[25]廖名春.钱穆孔子与《周易》关系说考辨[J].河北学刊,2004,(02):88-93.

[26]廖名春.楚简《周易》校释记(一)[J].周易研究,2004,(03):6-15.

[27]廖名春.楚简《周易·大畜》卦再释[J].清华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4,(03):33-37+45.

[28]廖名春.楚简《周易》校释记(二)[J].周易研究,2004,(05):12-19.

[29]廖名春.楚簡《周易·豫》卦再釋[J].出土文献研究,2004,(00):24-33.

[30]廖名春.楚简《周易》遯卦六二爻辞新释[C]//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青岛市崂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易学与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易学卷).清华大学思想文化研究所;,2005:33-38.

[31]廖名春.楚简《周易》遯卦六二爻辞新释[J].周易研究,2005,(04):3-9.

[32]廖名春.楚简《周易》睽卦新释[J].周易研究,2006,(04):32-38.

[33]廖名春.释《周易》之“童”[J].周易研究,2007,(01):20-23.

[34]廖名春.《周易·乾》卦新释[J].社会科学战线,2008,(03):37-46.

[35]廖名春.帛书《要》篇“夫子老而好易”章新释[J].周易研究,2008,(04):16-24.

[36]廖名春.从新出简帛释《周易·萃》卦初六爻辞[J].湖北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09,36(01):19-23.

[37]廖名春.《左传》、《国语》易筮言“八”解[C]//北京语言大学中华文化研究所,香港大学中文学院,台湾中央研究院文哲研究所,中国传媒大学国学研究所,陕西师范大学文学院.《春秋》三传与经学文化.清华大学;,2009:15-22.

[38]廖名春.《帛书〈要〉篇校释》序[J].周易研究,2009,(04):36-38.

[39]廖名春.《周易·晋》卦爻辞新释[J].社会科学战线,2010,(04):52-59.

[40]廖名春.《周易》比、履、离、泰四卦爻辞零释[J].周易研究,2010,(05):16-21.

[41]廖名春.《周易》释“艰”[J].周易研究,2011,(04):3-10.

[42]廖名春.《周易》经传十五讲[M].北京大学出版社:201209:287.

[43]廖名春.帛书《要》篇补释[J].周易研究,2012,(05):3-6.

[44]廖名春.《周易》经传与易学史新论[M].中国人民大学出版社:201302:384.

[45]廖名春.清华简《筮法》篇与《说卦传》[J].文物,2013,(08):70-72.

[46]廖名春.从《系辞传》论“伏羲作八卦”[J].船山学刊,2014,(02):64-68.

[47]廖名春.《周易》卦爻辭的哲學——以《乾》《坤》兩卦為例[J].文史,2014,(03):79-104.

[48]廖名春.《周易》卦爻辞时间数量表示的虚与实[J].社会科学战线,2015,(08):11-18.

[49]廖名春.从帛书《二三子》论《周易·蹇卦》六二爻辞的本义[J].文献,2018,(03):3-13.

[50]廖名春,孙航.元元本本后出转精——评《帛书〈衷〉篇新校新释》[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7(03):119-123.016.

[51]廖名春.《周易》真精神的探求[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22,(03):33-37.

[52]廖名春.《周易·系辞下》“垂衣裳而天下治”发覆[J].周易研究,2023,(02):44-48.

[53]廖名春.《苏氏易传》训诂考据成就试论[J].儒藏论坛,2023,(00):3-14.

[54]夏虞南,廖名春.《周易》卦爻辞所见“诚信”思想诠解——兼论《周易》的性质[J].河北师范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4,47(05):115-126.

黄怀信

[1]黄怀信.八卦名义说[J].齐鲁学刊,2012,(05):5-8.

)郭沂

[1]郭沂.孔子学易考论[J].孔子研究,1997,(02):3-13.

[2]郭沂.“第三届海峡两岸周易学术研讨会”在京召开[J].哲学研究,1997,(10):56.

[3]郭沂.《易传》成书与性质若干观点平议[J].齐鲁学刊,1998,(01):33-41.

[4]郭沂.帛书《要》篇考释[J].周易研究,2004,(04):36-56.

[5]郭沂.三千年前的思想世界——读《刘蔚华解读周易》感言[J].理论学刊,2009,(03):114-117.

[6]郭沂.从自然易到道德易而形上易——试论三代文化与《周易》的成书[J].周易研究,2013,(05):5-11.

[7]郭沂.中国哲学的元问题、组成部分与基本结构[J].哲学研究,2022,(11):79-90.

[8]郭沂.“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新释——兼论《系辞》的宇宙论[J].周易研究,2023,(06):50-61.

)刘彬

[1]刘彬.易简·变易·不易——《易》之三义哲学刍议[J].理论学刊,2000,(03):48-52.

[2]刘彬.《大戴礼记·易本命》象数发微[J].周易研究,2003,(01):19-26.

[3]刘彬.论易学中“时”的哲学[J].理论学刊,2003,(02):37-40.

[4]刘彬.“月体纳甲”说考[J].中州学刊,2003,(04):143-146+162.

[5]刘彬.早期阴阳家与“卦气”说考索[J].管子学刊,2004,(02):66-70.

[6]刘彬.《易纬》八卦卦气思想初探[J].周易研究,2004,(06):22-27.

[7]刘彬.子夏易学初探[C]//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青岛市崂山风景区管理委员会.易学与儒学国际学术研讨会论文集(易学卷).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学院;,2005:102-108.

[8]刘彬,王敏.《易纬·稽览图》“一爻直一日”卦气术考[J].周易研究,2005,(05):32-38.

[9]刘彬.子夏易学考[J].周易研究,2006,(03):19-30.

[10]刘彬.帛书易传《要》篇“五正”考释[J].周易研究,2007,(02):12-18.

[11]刘彬.帛书《要》篇“损益”章校释[J].周易研究,2008,(02):23-32.

[12]刘彬.论帛书《要》篇“《损》《益》说”的两个问题[J].中国哲学史,2008,(02):17-20.

[13]刘彬.帛书《要》篇新释五则[J].周易研究,2009,(02):3-6.

[14]刘彬.帛书《衷》篇校札释记[C]//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山东省人民政府.第三届世界儒学大会学术论文集.曲阜师范大学历史文化学院;,2010:259-267.

[15]刘彬.帛书《衷》篇新释八则[J].周易研究,2010,(05):49-53.

[16]刘彬.论帛书《衷》篇的象数思想[J].中国哲学史,2010,(04):23-28.

[17]刘彬.试论刘大钧先生的《周易》古经文字考辨[J].社会科学战线,2010,(12):219-224.

[18]刘彬.从帛书《要》篇看孔子“好《易》”的实质和意义[J].孔子研究,2011,(02):80-85.

[19]刘彬.帛书《衷》篇“《川》之详说”章新释[J].周易研究,2011,(05):10-19.

[20]刘彬.帛书《周易》“川”卦名当释“顺”字考[C]//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山东省人民政府.第五届世界儒学大会学术论文集.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学院;,2012:336-346.

[21]刘彬.帛书《周易》“川”卦名当释“顺”字详考[J].周易研究,2013,(04):18-25.

[22]刘彬.帛书《衷》篇“《键》之详说”章新释[C]//中华人民共和国文化部,山东省人民政府.第六届世界儒学大会学术论文集.曲阜师范大学孔子研究所;,2013:199-208.

[23]刘彬.帛书《衷》篇“《键》之详说”章新释[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9(05):85-90.

[24]刘彬.清华简《筮法》筮数的三种可能演算[J].周易研究,2014,(04):24-28.

[25]刘彬.帛书《系辞》新释七则[J].船山学刊,2014,(03):122-127.

[26]刘彬.帛书《系辞》新释六则[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5,31(03):43-46.

[27]刘彬.帛书《二三子》新释三则[J].孔子研究,2016,(01):67-72.

[28]刘彬.帛书《缪和》训释札记四则[J].周易研究,2016,(06):5-9.

[29]刘彬,张彭.《周易》古经剥卦新解[J].周易研究,2017,(03):13-19.

[30]刘彬.子思与《易》关系新证[J].孔子研究,2017,(06):32-39.

[31]刘彬,刘永昆.《周易》古经《涣》卦当为发洪水之义[J].孔子研究,2018,(05):77-85.

[32]刘彬.帛书《衷》篇断裂缺行问题考论[J].周易研究,2018,(05):52-56.

[33]刘彬,陈永敏.帛书《缪和》《昭力》传《易》者非孔子说补证[J].周易研究,2019,(06):5-13.

[34]刘彬.《易纬·稽览图》卷上“六日七分”说辨析[J].国学学刊,2020,(01):27-31+141.

[35]刘彬.明代以前著作中的易图概貌[J].周易研究,2020,(06):39-48.

[36]刘彬,刘永昆.帛书《衷》篇“子曰‘五行’”段申论[J].周易研究,2021,(06):73-79.

[37]宋琪,刘彬.林至《易裨传》象数纠偏思想探微[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22,(01):21-27.

[38]刘永昆,刘彬.论先秦儒家“观”《周易》三法[J].周易研究,2022,(06):44-52.

[39]任浩,刘彬.张行成对“八正卦”卦体反覆不变的创造性诠释[J].周易研究,2023,(02):61-68.

[40]刘彬,裴伯钧.越南易图文献概述[J].汉籍与汉学,2024,(03):11-21.

[41]刘彬.孔子哲学思想及其当代价值[J].周易研究,2024,(06):97-105.

)宋立林

[1]宋立林.帛书《缪和》《昭力》中“子”为孔子考[J].周易研究,2005,(06):17-21.

[2]宋立林.读帛书《缪和》札记[J].周易研究,2007,(05):11-15+25.

[3]宋立林.前孔子时代的“易教”传统发微[C]//国学论衡(第五辑).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学院;曲阜师范大学国学研究中心;,2009:93-102.

[4]宋立林.《论语·述而》“五十以学易”章考论[J].现代语文(文学研究版),2009,(10):56-58.

[5]宋立林.孔子“絜静精微”之“易教”观探析[J].中国哲学史,2010,(03):45-53.

[6]宋立林.《缪和》《昭力》与孔子易教[J].周易研究,2010,(06):28-35.

[7]宋立林,孙航.帛书《要》篇研究的重要推进——读《帛书〈要〉篇校释》[J].社会科学战线,2011,(03):281-282.

[8]宋立林.孔子“易教”思想发微[J].燕山大学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2,13(03):26-32.

[9]宋立林.《孔子家语》与孔子易教思想[J].中国儒学,2013,(00):69-80.

)周远斌

[1]周远斌.“形而上”“形而下”的误读——“形而上者谓之道,形而下者谓之器”句义辨[J].齐鲁师范学院学报,2025,40(03):10-16.

)刘星

[1]刘星,张文智.康有为援《易》入政与儒学的现代转型[J].山东社会科学,2022,(12):110-117.

)张韶宇

[1]张韶宇.“《易》之微言,莫要于‘艮止’”——黄绾“艮止”易学研究[J].周易研究,2011,(01):36-41.

[2]张韶宇.智旭“密说为易”之形上学逻辑建构[C]//贵州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2011年贵州省社会科学学术年会论文集.贵州省社会科学院文化研究所;,2011:843-852.

[3]张韶宇.“易有太极,是生两仪”释义辨正[J].郑州轻工业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2,13(01):71-74.

[4]林丛,张韶宇.易象视域下的法学观——论《易传》的法律观[J].东岳论丛,2012,33(06):23-28.

[5]张韶宇.智旭佛化易学的圆融之境[J].周易研究,2013,(03):56-63.

[6]张韶宇.三教合流视域下的智旭易学之形上学发微[J].贵州社会科学,2013,(06):22-25.

[7]张韶宇.“易”之“不易”的当代价值[J].武陵学刊,2013,38(04):10-14+119.

[8]张韶宇.“易”之“不易”疏义[J].河西学院学报,2013,29(06):71-75.

[9]张韶宇.熊十力“体用不二”本心论哲学的逻辑建构[J].贵州文史丛刊,2014,(02):14-17.

[10]张韶宇.智旭禅论疏释[J].宗教学研究,2014,(03):123-128.

[11]张韶宇.简论高攀龙易简易学之特质:折中“理学”与“心学”[J].贵州社会科学,2014,(12):91-94.

[12]李圣强,张韶宇.唐鹤征易学特色述要[J].中州学刊,2016,(03):103-107.

[13]高新文,张韶宇.刘名瑞内丹易学特色述要[J].宗教学研究,2017,(02):64-71.

[14]张韶宇.荦荦大端,可点可圈——《清代易学史》述评[J].学衡,2021,(01):312-320.

[15]张韶宇.王道渊内丹易学略说[J].生命哲学研究,2022,(02):69-80.

[16]张韶宇:《刘一明“丹道即易道”思想研究》,《宗教学研究》2025年第3期。

(十)李细成

[1]李细成.《尚书》的“卜不习吉”观及其与《易传》的关系[J].中州学刊,2012,(03):123-128.

(十)刘兆轩

[1]刘兆轩."舆说辐"小议[J].中国典籍与文化,2021,(02):110-117.

(十)孙航

[1]孙航.帛书《要》篇“诗书礼乐不□百扁难以致之”考覆[J].周易研究,2011,(01):11-16+49.

[2]宋立林,孙航.帛书《要》篇研究的重要推进——读《帛书〈要〉篇校释》[J].社会科学战线,2011,(03):281-282.

[3]孙航.帛《易》研究需百年牛刀小试《要》开篇——再评刘彬先生《帛书〈要〉篇校释》[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13,29(05):91-94.

[4]孙航.清华简《筮法》刍议[J].周易文化研究,2013,(00):33-44.

[5]孙航,李微,刘永昆.帛书《要》篇“损益之道”句补译问题新探[J].德州学院学报,2015,31(01):77-82.

[6]孙航.帛书《缪和》首章校释[J].周易文化研究,2015,(00):359-371.

[7]孙航.提纲挈领,后出转精——评《中国古代周易诠释史纲要》[J].周易文化研究,2017,(00):433-439.

[8]孙航,张丽丽.帛书《二三子问》“夫子”与“天子”问题辨析[J].信阳师范学院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18,38(06):21-24+96.

[9]孙航,汪明杰.帛书《二三子问》“□□焉=,化官虫”问题新证[J].黑龙江社会科学,2020,(02):135-139.

[10]孙航,刘永昆.帛书《要》篇“前羊而至者,弗羊而巧也”辨证[J].天水师范学院学报,2020,40(03):56-60.

[11]孙航.帛书《要》篇损益卦气说申论[J].周易研究,2020,(04):61-69.

[12]孙航,杨效雷.李学勤易学研究的成就与特点[J].南开学报(哲学社会科学版),2020,(06):179-188.

[13]廖名春,孙航.元元本本后出转精——评《帛书〈衷〉篇新校新释》[J].廊坊师范学院学报(社会科学版),2021,37(03):119-123.

[14]孙航.帛书《昭力》疑难问题训释两则[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21,(06):29-33.

[15]孙航.帛书《缪和》训释三则[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23,(01):39-44.

[16]孙航,骆炀.清华简《筮法》尚中观念探赜[J].黑龙江社会科学,2024,(01):139-143.

[17]孙航,马旭垚.东亚易学研讨会综述[J].周易研究,2024,(03):109-112.

[18]孙航,骆炀.论数字卦名称的动态发展过程[J].周易研究,2024,(05):89-101.

[19]孙航,周余姣,骆炀.易本卜筮之书——国家图书馆藏五部《周易本义》考述[J].图书馆研究与工作,2025,(05):73-80.

[20]孙航,沈孝凤.清华简《筮法》阴阳五行思想申论[J].德州学院学报,2025,41(03):26-33.

[21]孙航,安俐曈.肴、虚、恶肴:清华简《筮法》数字诠释基本概念辨证[J].周易研究,2025,(03):31-43.

[22]孙航,王佳琦.清华简《筮法》伦理观念探赜[J].安阳师范学院学报,2025,27(04):28-34.

(十)刘敏

[1]刘敏.郭子章易学思想探析——以法藏孤本《郭氏易解》为中心[J].周易研究, 2024, (03): 26-34.

[2]刘敏.性理学与丹道的会通——权克中《周易参同契注解》中的理气问题[J].宗教学研究, 2024, (01): 219-224.

[3]刘敏. “心为太极”及其对朝鲜性理学心论的影响[J].周易研究, 2023, (01): 94-104.

获奖

目前,中心获奖成果主要有7项,包括华东地区优秀古籍图书特等奖,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一、三等奖,山东省高校社科优秀成果一、三等奖,省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一等奖等。

1.2007年9月,刘彬论文《子夏易学考》,获山东高校优秀科研成果三等奖。

2.2011年10月,刘彬专著《帛书〈要〉篇校释》,获山东省25次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3.2016年、2018年,林忠军、张韶宇等的专著《明代易学史》,分别获华东地区优秀古籍图书特等奖、山东省社科优秀成果三等奖。

4.2018年9月,刘彬、孙航、宋立林专著《帛书〈易传〉新释暨孔子易学思想研究》,获得山东省第三十二届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

5.2019年,李细成《中国哲学经典类课程“虚拟书院”教辅平台构建研究》,获山西省教学成果奖(高等教育)一等奖。

6.2020年12月,刘彬专著《帛书〈衷〉篇新校新释》,获山东省高等学校人文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

7.2020年,刘星《东传科学与康有为今文经学的嬗变》,获山东省哼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三等奖。

8.2023年,郭沂论文《从西周德论系统看殷周之变》,获山东省社会科学一等奖。

  • 官方公众号

  • 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