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苗润田先生1956年12月生,山东泰安人。2004年中国人民大学中国哲学专业博士毕业。曾任曲阜师范大学政治系副主任,2000年任孔子文化学院院长,2004年调入山东大学,为哲学与社会发展学院教授、博士生导师,兼中华孔子学会常务理事、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中国实学会副会长、中国孔子基金会理事及学术委员、山东省儒学研究基地首席专家、山东孔子学会秘书长、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第五届委员会委员、《孔子研究》编委等。主要从事儒家哲学、中国哲学等领域的教学与科研工作。在《哲学研究》《中国哲学史》《孔子研究》《文史哲》《管子学刊》等学术刊物发表论文50余篇,有关论文被《新华文摘》《中国社会科学文摘》复印资料转载,相关论点被《光明日报》《中国社会科学前沿报告》《中国儒学年鉴》等介绍。主要著作有:《中国儒学通志》(主编)、《儒学与实学》(主编)、《解构与传承:孔子、儒学及其现代价值研究》《中国儒学史·明清卷》《齐国学术思想史》(合著)、《稷下学史》(合著)等。
上世纪80年代初,苗润田先生开始从事儒家哲学、中国哲学的教学和科研工作,至今已有四十多年。苗润田先生对儒家哲学的思考重点放在了儒家核心理念的辨析、儒学与现代化的关系、儒学与西学的比较研究等方面,并深度参与儒学是不是宗教、中国有无哲学等学术热点问题的讨论。另外,苗润田先生还对道家的老庄思想、齐文化特别是稷下学等中国哲学方面展开研究。在整个80年代,苗润田先生主要对孔子的人性论、义利观进行了深入地探索,并形成独到的见解。同时,他对“五四”时期关于孔学批判的理论成果进行了总结。
上世纪90年代,苗润田先生在探讨孔子儒学的核心理念及其现代价值的基础上,进一步拓宽理论视野和研究范围,对儒学与西学、儒学与现代化的相关问题展开探索。通过对儒家义理的深度发掘和比较研究,苗润田先生发现儒学在经过了二千多年的历史发展,已深深地积淀于中华民族的民族意识和民族文化心理结构之中,渗透到社会生活的方方面面,无论是过去还是现在,它都直接或间接地影响着人们的思想、意识、行为、情感等各个方面,从而同现实生活及现代化建设密切相联。要使儒学有益于社会的现代化发展,必须使之转换为社会主体的理性选择,改变其自发的社会功能。
十九世纪末、二十世纪初,中国学术思想界就儒学是否为宗教曾展开过一场激烈的论争。90年代,学界针对此问题又出现一番热烈的争论,然而此问题一直未能得到满意的解决。苗润田先生于1999年发表《儒学:宗教与非宗教之争——一个学术史的检讨》一文,从学术史的角度对此问题进行了深入检讨。此一时期,苗润田先生还出版著作《中国儒学史•明清卷》,对齐文化特别是稷下学,以及道家老庄思想展开研究,形成许多有影响力的学术成果。
与儒学是不是宗教问题的论争可相提并论的,是中国有无哲学的学术争论。西方思想界在“中国有无哲学”这个问题上,由于的文化观、哲学观的不同,对中西文化特别是对中国文化认识的差异,历来存在着不同看法,聚讼不已。苗润田先生继而通过对孔子的形上学研究来进一步探讨中国哲学的有无问题。在二十世纪最初十年里,除了上述颇具影响力的学术成果,苗润田先生还发表多篇重要儒学研究论文,出版多部著作,如《解构与传承:孔子、儒学及其现代价值研究》《儒学与现代文明》(合编)、《儒学与实学》(主编),主持国家社科基金一般项目《儒家理论及其现代价值研究》和教育部人文社会科学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儒学原理研究》。