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刘蔚华先生1934年2月出生于山西省天镇县,1957年毕业于东北师范大学教育系,随后分配至曲阜师范学院教育教研室任教,历任讲师、副教授,1982年破格晋升为教授。1980年担任《齐鲁学刊》主编,1983年兼任孔子研究所所长。1985年7月调任山东社会科学院院长、党组书记,兼任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副主席。1990年转任山东省社会科学界联合会专职副主席、主席。1986年创建山东孔子学会,任会长;1993年创建山东周易研究会,任会长;1996年奉命办理中国孔子基金会迁回山东事宜,任专职副会长,兼任《孔子研究》主编;1999年9月任国际儒学联合会副会长。1990年享受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1年被选拔为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
刘蔚华先生办刊坚持学术本位,思想解放,识见敏锐,具有理论勇气。1980年率先在《齐鲁学刊》发表呼吁为武训平反的读者来信,引起极大反响。1982年开辟了“稷下学研究”专栏,1983年开辟了 “孔孟学研究”专栏,拉开了齐鲁文化研究的序幕。再加上刘蔚华先生慧眼识人,善于发现和提携青年才俊,经其手发表了不少初出茅庐的青年学子的文章。这些因素叠加在一起,使得上个世纪80年代的《齐鲁学刊》声誉鹊起。
刘蔚华先生思路清晰,口才敏捷,善于教学。1980-1983年,先后赴武汉大学、山东大学哲学系为研究生和高年级学生讲授中国辩证法史、中国哲学等课程,博得广泛好评。1980年《武汉大学学报》人文科学版第四期曾经予以专版报道。
1983年2月,经山东省政府批准,孔子研究所成立。这是全国第一个有行政建制和人员编制的孔子研究机构。刘蔚华先生于其任所长的两年半时间内,参与筹建成立了中国孔子基金会,并出任副会长;筹划主办或承办在本校举办的两次规模盛大的孔子讨论会和一次在邹城举行的孟子讨论会。1983年4月20-25日举行的曲阜孔子学术讨论,全国23个省、市、自治区196位专家学者应邀出席,规模空前,刘蔚华先生以所长、主编的身份在会议上发言并致闭幕词,十分抢眼,引人关注。1984年9月21-26日举行的孔子教育思想学术讨论会,是刘蔚华先生谋划、孔子研究所参与主办的高规格学术盛会,在这次会议上,经中央批准,成立了中国孔子基金会,谷牧任名誉会长,匡亚明任会长,刘蔚华先生是十一位副会长之一。
刘蔚华先生早年从事教育学研究,后来转向中国哲学研究,对周易、中国辩证法史、中国儒学史有专门的精深的研究。1976年十年“文革”结束后,刘蔚华先生迅速转向中国辩证法史的研究。1978年刊载《中国辩证法史稿》,1979年发表《谈易数之谜——中国古代的数理哲学》,1980年发表《中国辩证法史上的三种矛盾观》,首开中国辩证法史研究的先河,影响巨大。本来他有计划撰写一部《中国辩证法史》,只是由于行政事务繁重和转向儒学研究而壮志未酬。在孔子故里从事中国哲学的教学与研究,不能不受地利优势的影响。1982年刘蔚华先生发表《论仁学的源流》(上下两篇和续篇)一文,运用“辨章学术,考镜源流”的方法,系统地分析与揭示了仁学的起源与流变。接下来几年间,又连续撰写发表了《孟子思想研究》(上下)、《稷下荀学体系》(上下)、《孔子思想演变的特点》等重磅文章,显示其深厚的造诣和开拓创新的精神。刘蔚华先生的学术研究,重视方法论的探索与运用,每每能够见人所未见,发人所未发,实现突破与创新。他领先研究中国古代的数理逻辑,将易数作为研究对象,首次揭开了千年易数之谜,受到张岱年先生的高度评价。他首次揭示了孔子思想不是一成不变的,而是有一个演变发展的过程。这个过程可以根据现存的孔子资料大致推断出来。传世孔子资料以《论语》为大宗、为最可靠。对《论语》记载的孔子事迹、语录做一个编年史的考察,再辅以其他资料,就可以大致推断出孔子思想经历了早、中、晚三个阶段的发展演变,这三个阶段各有其特点。这种对孔子思想做历时性的分析研究,难得一见,没有真知灼见不能为之。
20世纪70年代末到80年代中期,是刘蔚华先生学术创造力最强盛的时期,他活跃于中国哲学研究和儒学研究的前沿,思想解放,敢为人先,在许多研究领域起到了引领和导向的作用。1982年,刘蔚华先生以其卓越的成就与贡献而被评为教授,领跑和他同年龄段的学人,成为当时全国最年轻的哲学教授之一。1985年担任山东社会科学院院长之后,公务繁忙,仍不忘初心,坚持学术研究,与人合作撰写和主编了《稷下学史》《中国儒家学术思想史》《山东古代思想家》《齐国学术思想史》《儒学与未来》等多部学术专著。即使退休之后,刘蔚华先生仍然著述不辍,2007年独立撰写出版了《刘蔚华解读周易》一书,充分利用科学、考古的新进展,深入挖掘古今《周易》诠释的精义,试图破解《周易》的奥秘,给予《周易》以科学的、合理的解释与说明。
刘蔚华先生富有组织和领导才能,他长期工作在主编、所长、院长、会长、主席的岗位上,是20世纪80、90年代以及21世纪最初几年山东学术事业的引领者和组织者,他为推进山东学术研究,包括儒学、齐鲁文化、中国哲学研究,呕心沥血,鞠躬尽瘁,做出了非凡的贡献。