李学勤“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公开课

当前位置: 首页 -> 学术品牌 -> 李学勤“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公开课 -> 正文

洙泗讲坛丨王志民教授主讲“李学勤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公开课第四讲

来源: 时间:2025-06-13 作者: 点击:

6月11日,洙泗讲坛2025年第6期暨“李学勤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公开课第4讲在孔子书院南楼208举办。山东师范大学特聘资深教授、博士生导师、齐鲁文化研究院学术委员会主任、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学术委员会副主任、曲阜师范大学李学勤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学术顾问王志民先生应邀作题为“稷下学宫与百家争鸣”的学术讲座。孔子文化研究院副院长、洙泗经学院院长、李学勤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秘书长宋立林教授主持讲座,孔子文化研究院、洙泗书院院长、李学勤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学术委员会主任王钧林教授担任评议人。讲座由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洙泗书院主办,曲阜师范大学李学勤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尼山世界古典文明研究院、洙泗经学院承办。本次讲座也是孔子文化研究院教工全员研训系列活动之一,我院全体教工及2024级研究生现场聆听讲座。

王志民教授充分肯定了创办李学勤与中国古代文明研究中心、开设“李学勤中国古代文明研究”公开课的重要意义。他首先介绍了“百家”概念的提出及“百家争鸣”之说,展示了诸子百家兴起的历史背景以及诸子百家与稷下学宫的关联。通过解读《庄子·天下》《荀子·非十二子》《韩非子·显学》等文献有关诸子百家形成及争鸣情状的论述,王教授指出,诸子百家是时代的产物,所谓的“百家争鸣”并非单纯指辩论互质形式的切实发生,而是指同一时期各种思想学说的涌现,“争鸣”之状目前仅在《孟子》中有记载,却未说明发生的时间与地点。晚清以降,我国曾经掀起诸子热,“百家争鸣”这一说法实则由近代学者提出,梁启超对此尤为推崇。他认为,中国知识分子在还原百家争鸣现场方面的努力,充分彰显了其赓续中华文化传统的使命感与责任感,这正是当代学者应当传承与发扬的精神。

随后,王教授围绕稷下学宫与战国散落的文化中心展开探讨。齐国孟尝君、赵国平原君、魏国信陵君、楚国春申君以及秦国吕不韦都曾广纳贤才,邹鲁等地也在战国时期形成过文化中心,不过,百家争鸣的学术盛况只在稷下学宫出现过,其原因有四:其一,稷下学宫存世最长,与战国之齐共兴亡;其二,学派汇聚,大师云集,各派平等,多家并存;其三,来去自由,师生聚学,关注时事,喜议政事;其四,思想交锋频繁,学派交融明显,天人之辩、本原之辩、名实之辩、性善性恶之辩、德治法治之辩、本末之辩等八类重要学术辩论在稷下学宫发生,黄老学派、道法派、儒法派的出现皆是学派交融的有力例证,在稷下学宫多元交融的学术环境中,作为儒家学术集大成者的荀子,也成为诸子百家学术的集大成者。

王教授强调,稷下学宫在战国时期存世最久、大师云集,是唯一存在百家争鸣的学术中心。梁启超所描绘的诸子百家争鸣盛况,仅在稷下学宫真正呈现过。稷下学宫既推动了百家争鸣格局的形成,又推动了各学派的发展、交流和融合,培养了孟子、荀子等伟大思想家。

在与谈环节中,王钧林教授指出,王志民教授学术功底深厚、视野宏阔,本次讲座围绕稷下学宫与战国诸子百家争鸣展开,有助于我们理解稷下学宫的辉煌成就及其在中国思想文化史上的地位,开阔了我们的眼界,使人受益匪浅。王钧林教授提到,他曾在2023年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上提出“中华古典文明”的概念,而稷下学宫正是具有中华文明特色的集学术、教育等多功能为一体的机构。王钧林教授从性质、管理方式、规模、影响等方面入手,将稷下学宫与邹鲁地区的孔子讲堂进行比较,充分肯定了二者对中华古典文明发展的巨大贡献。孔子讲堂即为洙泗书院之前身。王钧林教授认为,海岱地区孕育的齐鲁文化影响巨大,我们应从王志民教授关于稷下学宫的研究中受到启发,发挥地域文化优势,探究中华文明之起源。

宋立林教授对王志民教授高度评价“李学勤中国古代文明研究”系列公开课的学术价值及社会文化意义表示感谢,他指出,王教授此次讲座立足齐鲁文化与稷下学宫研究前沿,广征博引,细致勘察了诸子百家与稷下学宫的关联,为我院师生研习思想史提供了重要指引。

交流互动环节气氛热烈,我院师生围绕如何看待当下的经学热、文化中心与文化圈有何区别、如何使儒家文化在当代更具生命力等问题向王志民教授求教,王教授悉心予以解答。讲座的成功举办,使我院师生对稷下学宫的重要贡献有了进一步的了解,为我们认识齐鲁文化的丰富内涵提供了新视角、新思路。

  • 官方公众号

  • 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