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孟子新校释(附索引)》
黄怀信 撰
上海古籍出版社出版
2022年11月1版1印
98.00元
9787573204691
内容简介
孟子是战国中期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也是早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其丰富而深邃的政治哲学思想都凝聚在《孟子》一书之中,是书由孟子及其弟子万章等人所撰,是儒家重要经典之一。《孟子新校释(附索引)》吸收前人经验,对《孟子》重新校释,包含校注和译文两大部分,不仅对重点字句和版本异同做了校注,还对全文逐字翻译,方便读者理解《孟子》的内涵。书后附有全文索引,方便读者查阅。
作者简介
黄怀信,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教授、博士生导师。主要研究领域为中国古代史、古籍整理和儒家文献。曾撰著《逸周书源流考辨》《逸周书校补注译》《尚书注训》《论语汇校集释》《上海博物馆藏战国楚竹书〈诗论〉解义》《周易汇校新解》《鹖冠子校注》等古籍整理二十余部,发表学术论文百余篇,曾参加国家“九五”规划重大项目“夏商周断代工程”工作,主持《汉晋孔氏家学及“伪书”公案》《〈论语〉与孔子之道再认识》等国家级项目多项。
前言
孟子名轲,字子舆,战国中期邹国(今山东邹城东南)人,是我国古代著名的思想家、政治家、教育家,也是早期儒家思想的主要代表人物,历史上被称为“亚圣”,地位仅次于“至圣”孔子。孟子的具体生卒年,历史上考说不一,大致以生于周安王十七年即公元前385年、卒于周赧王十一年即公元前304年之说为最可信。关于孟子的身世,《韩诗外传》载有其母“断织”“东家豚肉”等故事,《列女传》载有其母“三迁”和“去齐”等故事,应该都是比较可信的,因为这和《孟子》书中所反映的孟子人品与思想相符。另外据《列女传》和赵岐《孟子题辞》,孟子曾受教于孔子的孙子子思。关于这一点,从年代上推算不是完全没有可能,只是从《孟子》书内,我们尚找不出具体的痕迹。所以,《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说其“受业子思之门人”的说法,应该是比较可信的。关于《孟子》一书的创作,《史记·孟子荀卿列传》载:“(孟轲)道既通,游事齐宣王,宣王不能用。适梁,梁惠王不果所言,则见以为迂远而阔于事情。当是之时,秦用商鞅,楚魏用吴起,齐用孙子、田忌。天下方务于合从连衡,以攻伐为贤。而孟轲乃述唐、虞、三代之德,是以所如者不合。退而与万章之徒序《诗》《书》、述仲尼之意,作《孟子》七篇。”也是比较可信的。就是说《孟子》一书既有孟子亲撰者,也有其弟子万章等人所撰者。比如书中于在孟子之时尚在世的国君或称谥,于孟子弟子或附称“子”,就只能是出自孟子弟子或更晚人之手。唐代以前,《孟子》一直与其他子书同类。五代十国时后蜀国主孟昶刻“十一经”,收入了《孟子》,最早使之成为所谓经书。至了南宋,《孟子》正式成为“十三经”之一。而事实上唐代人韩愈早就说过:“尧以是传之舜,舜以是传之禹,禹以是传之汤,汤以是传之文、武、周公,文、武、周公传之孔子,孔子传之孟轲。”(《原道》)可见已经建立起了上自尧舜,下至孔孟的儒家道统。韩愈的这种说法,无疑是有道理的。因为我们可以看到,在《孟子》书中27次出现“尧舜”,35次出现“文王”,10次出现“武王”,18次出现“周公”,近90次提到孔子或仲尼。而孟子自己又称:“乃所愿,则学孔子也。”并两次强调,“自生民以来,未有盛于孔子也”(3·2),足见对孔子的崇敬。所以,他在思想方面很自然地也会与孔子有部分地相似,但又有明显的不同。比如孔子分别讲仁讲义,而孟子则“仁义”并称。具体的仁,孔子更多地讲的是个人的仁,即所谓仁德;而孟子更多地讲的是国君的仁,即所谓仁政。孟子的思想,首先是主张仁政。孟子认为国君治国,必须实行仁政,即爱民之政。比如他说:“行仁政而王,莫之能御也。”(3·1)“当今之时,万乘之国行仁政,民之悦之,犹解倒悬也。”(3·1)“尧舜之道,不以仁政,不能平治天下。”(7·1)“王如施仁政于民,省刑罚,薄税敛,深耕易耨;壮者以暇日修其孝悌忠信,入以事其父兄,出以事其长上,可使制梃以挞秦楚之坚甲利兵矣。”(1·5)“今王发政施仁,使天下仕者皆欲立于王之朝,耕者皆欲耕于王之野,商贾皆欲藏于王之市,行旅皆欲出于王之涂,天下之欲疾其君者皆欲赴愬于王。其若是,孰能御之?”(1·7)等等。实行仁政的方法,孟子认为首先是国君要讲仁义。比如他见梁惠王,王曰:“叟不远千里而来,亦将有以利吾国乎?”孟子对曰:“王何必曰利?亦有仁义而已矣。……未有仁而遗其亲者也,未有义而后其君者也。王亦曰仁义而已矣,何必曰利?”(1·1)这里我们可以看出,孟子所谓的“仁义”,是指“仁”和“义”二者,应该读作“仁、义”。如此并列用词,似乎可以追溯到子思。如传为子思所作的《中庸》第一章云:“中(和)也者,天下之大本也;“和(中)也者,天下之达道也。致中和,天地位焉,万物育焉。”其“中和”,明显是指“中”与“和”,应该读作“中、和”,与此所言“仁、义”一例。看来所谓孟子“受业子思之门人”的说法,确有一定的依据。总之其“仁、义”是并列词组。为什么要讲仁、义,要爱民?因为孟子认为民为邦本,这就是所谓民本思想。比如他明确地说:“天下之本在国,国之本在家,家之本在身。”(7·5)“身”,即百姓个人。正因为如此,所以他认为“民为贵,社稷次之,君为轻”。这种思想,无疑较孔子已有很大的进步,但这无疑又与时代的发展有关。国家既然以民为本,那么就必须对民进行教育。而民之所以能够教育,是因为人皆有“四端”。他说:“恻隐之心,仁之端也;羞恶之心,义之端也;辞让之心,礼之端也;是非之心,智之端也。人之有是四端也,犹其有四体也。有是四端而自谓不能者,自贼者也。”(3·6)又如公都子曰:“告子曰:‘性无善无不善也。’或曰:‘性可以为善,可以为不善;是故文、武兴则民好善,幽、厉兴则民好暴。’或曰:‘有性善,有性不善;是故以尧为君而有象,以瞽瞍为父而有舜;以纣为兄之子且以为君,而有微子启、王子比干。’今曰‘性善’,然则彼皆非与?”孟子曰:“乃若其情,则可以为善矣,乃所谓善也。若夫为不善,非才之罪也。恻隐之心,人皆有之;羞恶之心,人皆有之;恭敬之心,人皆有之;是非之心,人皆有之。恻隐之心,仁也;羞恶之心,义也;恭敬之心,礼也;是非之心,智也。仁、义、礼、智,非由外铄我也,我固有之也。”(11·6)可见他认为人都可以具备并实行“仁”“义”“礼”“智”四种美德。而人之所以具备并能够实行这四种美德,是因为人性本善。另外,关于做人的最高标准,孟子认为是所谓“大丈夫”。比如有一次他与景春谈起“大丈夫”,景春曰:“公孙衍、张仪,岂不诚大丈夫哉?一怒而诸侯惧,安居而天下熄。”孟子曰:“是焉得为大丈夫乎?……富贵不能淫,贫贱不能移,威武不能屈,此之谓大丈夫。”(6·2)这样的豪杰大丈夫精神,无疑是值得称道的,也是值得效法学习的。另外还有很多主张,也都值得称道,比如他主张国家要实现“王道”,要“定于一”,主张国君要“与民偕乐”,要爱民,等等。总之,孟子的思想是丰富的,其中有很多值得今人学习和发扬的地方。当然,也有需要摈弃的地方,比如他的迂阔与不切实际等。另外需要指出的是,孟子所言“仁义”虽然部分应该读为“仁、义”,但也有一部分似乎确已做为一个词汇在用。比如《告子上》载告子曰:“性,犹杞柳也;义,犹杯棬也。以人性为仁义,犹以杞柳为杯棬。”(11·1)就是一例。而“仁义”合言,在《论语》本不存在,因为“仁”和“义”的词义本不相属,“仁”指关爱他人,“义”指行事合宜、恰当、应该。《孔子家语》载孔子语多有“仁义”,应该出自后人之手,最早可能与子思或孔子后学之误解有关。而孟子书之部分“仁义”做为单一的固定词语,意思也与本义有了区别,这是应该知道的。还有就是孟子引孔子语,或有误解或未明其义者,比如“乡原”“狂简”之类,也是需要知道的。《孟子》一书的版本与注本,旧时主要有东汉人赵岐所作《孟子章句》、南宋朱熹《四书集注》本、《十三经注疏》本以及《景刊唐开成石经》所附贾刻《孟子》等。今人的注本,仍以杨伯峻先生的《孟子译注》为代表。智者千虑,必有一失。杨先生的注,不免仍有个别不确或错误之处,加上其书不含校勘,所以我们重新做了这本新校释,希望能为弘扬孟子文化有所裨助。