5月17日,“先秦名物与文史哲研究新视野”学术研讨会在曲阜师范大学顺利召开。此次大会是对国家社会科学基金冷门绝学与国别史研究专项“古丝绸之路文献的名物研究”(2018VJX023)的拓展,来自全国20多所高校的40多位专家学者齐聚孔子故里,共话先秦名物,从文字学、文献学、历史学、文化哲学等多个角度对先秦典籍中的各类名物展开讨论。会议由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洙泗书院主办。

开幕式在中国教师博物馆三楼报告厅举行,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洙泗书院院长王钧林教授主持开幕式。曲阜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胡凡刚致欢迎辞,向远道而来的学界同仁介绍了曲阜的文化特色和我校依托孔子故里开展先秦文化探源研究的独特优势,期待曲阜师范大学成为学界交流互鉴的平台。

中国人民大学李炳海教授作为项目主持人致辞,他在发言中强调,先秦名物是中华古典文明的根须和基因,承载着上古时期的物质文明、制度文明与精神文明信息,名物研究不仅要知其然,还要知其所以然,向深、广两个维度开掘,他希望与会学者以此次研讨为契机,推动先秦名物研究从“碎片化”走向“体系化”,为传统文化研究提供坚实的支撑。


主旨发言环节由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洙泗书院副院长刘彬教授主持,首都师范大学赵敏俐教授、中国传媒大学姚小鸥教授、杭州师范大学张树国教授、北京师范大学于雪棠教授分别围绕《诗经》中的“君子”、楚辞作家“景差”、《天问》中的“楚问”“吴问”、《庄子》中的问对人名作了主旨报告,汕头大学宋健教授、管宗昌教授、烟台大学孙晶教授、扬州大学贾学鸿教授分别就主题报告进行了评议,由名物追索上升到理念与方法、思想与文化,为会议研讨锚定坐标。






在随后的六场小组讨论中,深耕先秦文献多年的学界耆宿与崭露头角的青年才俊当面交流,畅所欲言。话题涉及先秦名物文献整理与考释、先秦名物诠释理论与方法研究、先秦具体名物的内涵与价值研究等多个议题,既有围绕众多具体名物展开的细微考辨,也有对名物研究理论体系的建设性思考。



会议闭幕式在曲阜师范大学孔子书院举行,刘彬教授主持闭幕式并代表主办方向与会学者致谢。首都师范大学赵敏俐教授作学术总结,他指出,名物研究是深入理解先秦经典的符号媒介,是回归古人文化语境的入口,是把握中国文化源头属性的可靠理路。

“先秦名物与文史哲研究新视野”学术研讨会不仅是一次学术研究方法的定向和名物研究成果的集中展演,更是对先秦名物研究当代使命的深度叩问,与会学者充分肯定了“小处入手,大处着眼”和文史哲等多学科交叉融合的研究方法,相关研究成果彰显了名物研究在传统文化溯源与传播中的重要意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