特聘教授

当前位置: 首页 -> 师资队伍 -> 特聘教授 -> 正文

王钧林

来源: 时间:2025-08-31 作者: 点击:

【基本信息】

姓名:王钧林
职称:教授
电子邮件:kzyj2016@163.com
办公地点:孔子书院B407

【个人简介】

曲阜师范大学特聘教授,2021年11月起任孔子文化研究院院长,2024年任洙泗书院院长。

1956年3月出生于山东莱阳,1982年1月毕业于曲阜师范学院历史系,获学士学位,毕业留校任《齐鲁学刊》编辑。1992 年任《齐鲁学刊》副主编,1998 年任主编。其中,1996年兼任中国孔子基金会《孔子研究》常务副主编。

1999年调任中国孔子基金会秘书处《孔子研究》编辑部主任、常务副主编。

2005年调至山东师范大学齐鲁文化研究院任专职研究员、《齐鲁文化研究》副主编。2007 年兼任《孔子研究》执行主编。2014 年《齐鲁文化研究》更名为《海岱学刊》,任主编。

2016年被聘为孔子研究院特聘专家,兼任《孔子研究》主编。2017年在山东宁阳县创办复圣研究院,任副院长。

1993年被评为副编审,1995年破格晋升为研究员。2021年被曲阜师范大学聘为特聘教授。

1996年获国务院颁发的政府特殊津贴。1997年被评选为山东省专业技术拔尖人才。2016 年被评选为济宁市尼山学者。2017年被评选为山东省泰山产业领军人才。

1999年当选中国孔子基金会理事、学术委员,国际儒学联合会理事。2003年任山东孙子研究会副会长,2017年转任监事长。2012年任山东周易研究会副会长。2013年任山东省大舜文化研究会副会长,2021年任会长。2019年任中国先秦史学会东夷文化研究会副会长兼秘书长。2022年任山东孔子学会监事长。

1994年独立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一等奖,1996年、2010年、2015年三次以多人合作的著作获得山东省社会科学优秀成果奖一等奖和重大成果奖。

王钧林教授以近孔子故里治学而多有洙泗学人的情怀,倡导“格一物,致一知,究一义,明一理”,宅兹中国,以阐旧邦以辅新命、继往圣而开来学为己任,任重道远,虽不能至而心向往之。

 

【研究方向】

长期从事孔子、儒学以及中国历史与思想文化的研究。

【研究成果】

 

科研项目:

先后主持并完成了国家社科基金项目“17-20世纪中国孔教运动研究”,教育部人文社科重点研究基地重大项目“儒家哲学与现代文明”,贵州省哲学社会科学规划课题“颜子思想资料辑录整理与研究”。

目前正在主持尼山世界儒学中心、中国孔子基金会、曲阜师范大学的重大合作项目《儒学百科全书》的编纂工作。


学术著作(代表作):

在孔子、儒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领域,先后出版《孔子》《中国儒学史》先秦卷、《门外说儒》《儒学的知识、思想与智慧》《斯文在兹——儒学与中国传统文化》(合作)、《儒学与近代以来的中国政治》(合作)等著作。

在中国史研究领域,1991年受主编李启谦先生提携,任副主编,组织撰写《山东通史》先秦卷;2009年,《山东通史》先秦卷修订版出版,与王克奇先生共同担任主编。


期刊论文(代表作):

在孔子、儒学、中国思想文化研究领域,发表《论语章句学诠释》《科学与民主的本土根源》《中华民族治国理政的历史经验与传统智慧》《儒学发展五大趋势与三大愿景》等数十篇论文。研究的重点一在周秦,一在晚清。综合运用传统与现代多种方法,选取有价值的课题做深入研究,多有新发现新见解。《汉代孔子世家特殊继承制》一文,首次分析研究了汉代孔子世家拥有“殷统”和“宗统”两种特殊的继承制度。“殷统”一系奉商汤为祖,不绝殷祀,其继承人被封为“殷绍嘉公”,享有公爵地位,延续数世而中断;“宗统”一系以孔子为祖,奉祀孔子,其继承人先后被封为奉祀君、褒成君、褒成侯、褒亭侯,地位低于“殷统”一系,自汉代开始,传承两千多年以迄于今。《孙中山的民权主义与儒家的民本主义》一文,分析阐明传统民本与现代民主的根本差异,不在于“民有”“民享”而在于“民治”。历代大儒设想发明所及,始终未曾到达“民治”层面;以“民治”为参照,有之即为民主,无之即为民本,泾渭分明,不容混淆。《儒家智慧:当今儒学转型的初步构想》一文,认为儒学在当今社会须做“转识成智”的形态转变,从儒学存有的知识形态和思想形态转变为智慧形态;儒学的知识、思想形态是过去完成时的产物,是传统社会留下的文化宝藏,无论其多么珍贵,都只能供人们研究、欣赏、借鉴,而不能直接应用于百姓日用生活之中。儒学的知识、思想形态中又蕴藏着“致广大而尽精微”“极高明而道中庸”的智慧,如何将儒学中的智慧开发出来,应用于应对和解决当今社会面临的种种问题,这无疑是重大的时代课题。

在中国历史研究领域,1992年以《山东通史》先秦卷书稿“典志”中的“宗法”部分投给《历史研究》,很快即以《先秦山东地区宗法研究》为题发表。该文从学理与史实两方面揭示了齐鲁两国宗法关系的结构及其实质,分析阐述了宗法制度成为社会、国家制度的基础及其表现与特点;1994年《中国社会科学》英文版予以全文翻译,推向国际学术界,产生了广泛影响。


会议论文:

2023年9月,在尼山世界古典文明论坛上作“中华古典文明何以可能”的主旨演讲,首次提出了“中华古典文明”的概念,认为从公元前770年到公元前221年,亦即中国历史上的春秋战国时期,虞夏商周四代礼乐文明迎来了它的古典时代;古典时代的礼乐文明就是中华古典文明。中华文明持续发展了五千多年,其进入古典时代的标志,一是思想的突破,二是法式的创立。“法式”是中国思想家独创的概念,类似于样式、模式、范式,含有被普遍认可、理应遵循效法的意蕴。思想的突破、法式的创立,是衡量古典时代、古典文明的两条基本标准。


上一条:廖名春

下一条:颜炳罡

  • 官方公众号

  • 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