媒体报道

当前位置: 首页 -> 洙泗动态 -> 媒体报道 -> 正文

《齐鲁晚报》报道我院宋立林教授参与的“云祭孔”直播活动丨2025全球“云祭孔”活动与先贤隔空对话

来源: 《齐鲁晚报》 时间:2025-09-30 作者:刘凯平 点击:

2025全球“云祭孔”活动与先贤隔空对话

和合共生跨越山河

(刘凯平济宁报道)

原刊于2025年9月30日《齐鲁晚报》

9月28日上午9时,2025全球“云祭孔”活动启幕。本次活动包括“四海同祭”“儒润边疆”“儒韵新章”等系列专题环节,全面展现儒家文化的深厚底蕴与时代价值。一同相聚云端,弘扬孔子思想智慧,推动文明交流互鉴。


4ADF2

礼乐和鸣彰文脉

“云祭孔”共颂先师

2025全球 “云祭孔” 活动立足传承弘扬儒家文化的核心使命,深度挖掘传统礼乐文化的当代价值,在呈现形式与地域覆盖上实现双重突破,推动礼乐文化向多元化、时代化表达迈进。

“礼是儒家思想的核心内容。从儒家思想的构成来看,礼的内涵十分丰富,不仅包括表面的礼仪、礼节和仪式,更涵盖日常生活中所遵循的各种社会制度与规范,以及这些规范背后所体现的思想理念。”在孔子研究院副研究员房伟看来,孔子强调“不学礼,无以立”,指出了礼在个人安身立命过程中的重要作用。礼不仅是儒家思想的核心,从更广义的层面看,也是整个中国文化的核心。

礼乐文化是中华文明的独特文化基因,承载着中华民族的精神标识。曲阜师范大学教授、礼乐文化研究与推广中心主任宋立林认为,中国传统文化的基本底色是礼乐文明。礼与乐相辅相成,即“礼别异,乐和合”。例如祭孔仪式,正是礼乐和谐交融的体现。在儒家思想中,仁和礼均为核心要素。

孔子还提出“兴于诗,立于礼,成于乐”的观点,说明乐教在人格养成中具有关键作用。在孔子的六经之教中,礼教与乐教占有重要地位。在当今时代,传承礼乐文化既有助于增强文化自信,也能让人切身感受中国文化的魅力。通过礼乐教化,提升每个人的内在修养与外在行为,具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孔子作为重要的文化符号,是中华民族多元一体格局形成的重要底色。如今,对孔子的祭祀活动已不再局限于传统的文庙和书院,而是扩展到学校、各类文化机构等多种场所,并与当地的地域文化特色相结合,这是一种非常有益的探索。”宋立林介绍,儒家文化强调“和而不同”,并非追求绝对一致,而是倡导在尊重本地文化特色的基础上,凝聚共同的精神内核——即如何礼敬先贤、守护文脉。在这一过程中,我欣喜地看到,大众对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和孔子儒学的认同感与坚守正日益增强。

“云祭孔”贯通中外

儒学桥和合东亚

本次全球“云祭孔”活动构建“国内+海外联动”的全球祭孔网络。国内方面,长春文庙、南京夫子庙、贵阳孔学堂、德阳文庙、武威文庙等40余家文庙、书院同步开展祭孔活动,展现儒家文化在中华大地的多元传承。海外方面,日本东京孔子庙、韩国成均馆、韩国济州乡校、印尼孔教总会、俄罗斯齐鲁文化促进会、法国齐鲁文化促进会、意大利孔子文化促进会等20余个海外站点联动直播,展现儒家文化与当地文明的深度融合,彰显“和合共生”文化理念跨越国界的影响力与感召力。

众所周知,“东亚儒家文化圈”这一概念体现了儒学在历史上的广泛传播。儒学不仅是中国的思想遗产,更在海外传播过程中,尤其在东亚地区,形成了一种以儒家文化为共同底色、又各具本土特色的文化格局。

在房伟看来,儒学的影响渗透于东亚文化的核心层面,形成兼具共性与地域特色的文明格局。“儒学对东亚文化圈的影响是多方面的,首先,在思想观念与价值理念层面,儒家倡导的‘五常’(仁、义、礼、智、信)和‘八德’(孝、悌、忠、信、礼、义、廉、耻)等核心思想,已成为东亚各国共同的道德基础,深刻影响着社会伦理与个人行为准则。”房伟说。

不止于思想观念与价值理念,房伟认为,在教育制度与人才选拔方面,中国传统社会的科举制度被日本、韩国、越南等国家借鉴并本土化,形成各具特色的选官体系;同时,儒家经典如《四书》《五经》长期作为教育的主要内容,奠定了东亚知识分子的共同文化根基。此外,儒家对家庭伦理与社会结构的重视尤为突出,强调家族纽带、孝道与长幼秩序,这种观念至今仍在东亚社会的家庭组织和社会关系中发挥着重要作用。

“在中国与东亚各国,如韩国、日本、越南等国家的交往中,儒家文化作为历史上共有的文化基础,确实发挥了沟通桥梁的作用。因为各国在伦理道德、价值观念乃至社会制度层面,均深受儒家思想的深远影响。”宋立林介绍,即使进入21世纪的现代社会,各国在传承自身民族文化时,仍存在这一“公约数”——孔子已成为中国与东亚交往中最具代表性的文化符号。孔子所代表的仁义礼智信等理念,具有超越时空的永恒价值。当我们以和平、包容的态度推动文化交流与文明互鉴时,孔子无疑是最佳的文化使者,也是联结东亚文明的重要纽带。

“云祭孔”青春闪耀

文脉续青年担当

在2025全球“云祭孔”活动中,可以看到有许多书院、学校、教育机构参与进来,这也使得青少年的身影在这次全球“云祭孔”活动中显得格外亮眼。在当代社会,尤其是在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关键时期,亲身参与祭孔典礼、感受尊师重教氛围,不仅展现了新时代的青春风采,更以实际行动诠释了当代青年对于传承中华优秀传统文化的重要责任与担当。

“在各类教育机构的祭孔活动中,教师和学生是两大主体。祭孔活动使‘尊师重教’这一悠久传统得以具象化。”宋立林认为,对参与的老师而言,通过向至圣先师孔子致敬,可以提升自身的师德修养,培养教育家精神。对学生而言,这不仅是对先贤孔子的礼敬,也是对自己老师现实尊重的体现。

在祭孔活动中,“敬”是整个活动的中心,亦是礼乐文化的核心与灵魂。礼乐最重要的功能之一在于亲身体验,这种庄重的仪式感和沉浸式体验对于人的教化功能非常强大,有助于青少年在关键的人格塑形期,感受并内化对知识、师长的敬畏与尊重,从而树立正向的价值观。

“青少年是民族的希望,教育的主要对象。让他们亲身接受中华优秀传统文化,包括儒家文化所倡导的家国情怀、伦理道德意识的滋养,对于培养正确的世界观、人生观、价值观具有重要意义。”宋立林讲到,儒家思想在过去两千多年对中国人的个人成长与事业产生了深刻影响。在21世纪的今天,我们应通过将传统文化精髓融入课堂和教材,使其成为新时代青年成长的重要资源。

跨场域、多主体联动是当代祭孔活动的一个重要特色。为进一步扩大其传播范围和影响力,房伟提出,可以针对学校、社区等不同场域,设计相应的礼仪规范,使人们在9月28日这一天“有礼可依”,通过具体仪式表达对先师的敬畏之情。同时,应积极运用高科技手段,如持续推广“云祭孔”等线上活动,加强互动交流,吸引更多青年人参与其中,这是非常有效的途径。

  • 官方公众号

  • 视频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