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院刘彬教授受邀主讲“人文化成”系列讲座

发布时间:2021-11-15文章来源: 浏览次数:

11月13日晚,由山东大学易学与中国古代哲学研究中心、中国周易学会、中国政法大学人文学院联合主办的“人文化成”系列讲座第三季第二十一期开讲,曲阜师范大学孔子文化研究院刘彬教授担任主讲嘉宾,以线上方式为易学同道作了题为《孔子与<周易>》的学术报告。山西大学李攀博士主持讲座。

刘彬教授首先从“孔子与《易》关系”这一学术公案出发,梳理了肯定与否定两种具有代表性的学者及其意见,进而指出形成公案的根本原因在于现存史料无法为孔子赞《易》提供坚实的依据,而马王堆汉墓帛书《易传》的出土、整理和研究,为今人重新审视并解决这一公案提供了可能。

随后,刘彬教授重点讲解了马王堆帛书易传《要》篇的部分章节。马王堆帛书易传《要》篇记载了孔子向弟子子贡解释了自己老而喜《易》的原因,在这段精妙的对话中,孔子晚年的微茫心绪可见一斑。刘彬教授对此段文字予以精读详解,除了对《要》篇中的重要概念和疑难文字进行分析之外,更一针见血地指出:对于“命”的思考是孔子晚年围绕《周易》古经进行创造性诠释,进而建构其易学思想体系的关键所在。据此,刘彬教授将孔子建立的新易学定性为命运哲学。

最后,刘彬教授又从文化史的角度对孔子建构新易学的历史贡献进行了评价,认为孔子以洁净精微、崇德广业为教的新易学,是对巫觋文化传统和术数文化传统的创造性转化,这一转化刘彬教授借用“脱胎换骨”一词予以表述,颇能启人之思。刘彬教授认为,孔子对占筮文化的突破和转化具体表现为两个方面:第一,从对命运的关注转向对德行的关注,人的吉凶祸福依赖于自身的德行,而非鬼神的意志,是由神本转向人文。第二,孔子对巫觋文化和术数文化中虚幻、非理性的思维因素予以过滤和清洁,将巫觋文化和术数文化中非理性与理性混杂的思维状态,提升转化为清明的理性思维。

在互动答疑环节,刘彬教授还就易学同道们提出的疑问进行了深入细致的解答。

刘彬教授的讲座内容丰富,胜义迭出,既于文字训诂上有独得之见,又于哲学义理上有深湛之思,可见其研治易学功力之精纯,更为我们开示了今日研习《周易》经传和弘扬易学文化的正途大道。

关闭 打印责任编辑:杨秀娟

友情链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