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7月9日至10日,第十一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在曲阜尼山举行,主题为“各美其美·美美与共——文明间关系与全球现代化”。我院王钧林、颜炳罡、刘彬、 宋立林、王曰美、郑治文等教授受邀出席本次论坛。

曲阜尼山聚全球智慧,洙泗学人发孔院之声。由省委外办、省文化和旅游厅、山东大学、曲阜师范大学、济宁市政府联合承办的平行论坛“中埃古代文明对话会”在尼山讲堂举办。省人大常委会党组副书记、副主任孙立成出席会议并发表讲话,埃及驻华使馆副馆长海赞姆·阿卜杜哈迪到会致辞。会议由省委外办副主任李红主持,曲阜师范大学党委常委、副校长李兆祥教授及我院院长王钧林教授、政治与公共管理学院刘伟教授等参加了会议。来自埃及、英国和中国的学者围绕着“文明和合:从交流互鉴到共生未来”等三个分议题进行了对话交流,并形成发布了“文明合作倡议”。会议认为,在全球化、智能时代,人类文明要通过交流互鉴促进各自发展、以合作共赢应对新问题,“各美其美,美人之美,美美与共,天下大同”,才是文明交流的底色,才是人类社会共赢天下的选择。

在山东社会科学院、济宁市人民政府、曲阜师范大学联合承办的平行论坛“尼山儒学对话会”上,我院特聘教授、乡村儒学研究院院长颜炳罡教授在“圆桌对话”环节做重要发言。颜炳罡教授在“圆桌会谈”上围绕儒家人格养成的核心、儒学对于当代社会困境的回应、儒学以“双向互动”模式融入现代文明体系等方面展开探讨,主张儒学应当关切现实、回应时代,在与多元文明的互动中返本开新、照亮生活。

在首届“尼山杯”青年辩论会上,我院副院长宋立林教授担任评委。宋立林教授在对辩论进行点评时表示,虽然双方观点针锋相对,但也内在地达成了一定的共识,希望同学们在辩论过程中受到启发,“思考如何在理想与现实之间达成一种平衡”。

王钧林教授、郑治文教授出席了“齐鲁文化与世界文明”分组对话会。王钧林教授以“齐鲁文化与中华古典文明”为题在对话会第一组首位发言,并与山东大学王新春教授共同担任第二组主持人。王教授在发言中指出,他在两年前举办的第九届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上推出了“中华古典文明”的概念,确认中华古典文明的核心区域在东方海岱地区,首先是鲁国,然后是齐国,达到了中华古典文明的巅峰。鲁国是春秋时代中国礼乐文化的中心,享有“周礼尽在鲁”的美誉,先后被誉为“有道之国”“仁义之国”“礼义之邦”,塑造了古典文明国家的形象,成为周代诸侯国中成功的典范和榜样。齐国是古典时代的泱泱大国,实行尊贤尚功的国策,因地制宜,发展经济,率先富国强兵,以致齐桓公称霸,九合诸侯,一匡天下。齐国敢于改革,善于变法。战国时期创办稷下学宫,成为百家争鸣的中心。鲁国的孔子讲堂、齐国的稷下学宫,是古典时代创办的两所最高学府。儒家经典“十三经”几乎全部出自齐鲁两国,诸子百家的经典著作也有近半出自齐鲁两国。齐鲁两国在推进中华文明发展进步的过程中做出了无可比拟的巨大贡献。

郑治文教授在题为“《尚书》与儒家德治思想的起源”的发言中指出,作为反映尧舜禹汤、文武周公等“圣王”德治思想与实践的治政大典,《尚书》无疑是了解“前孔子时代”儒家德治思想传统滥觞的重要经典文本。追寻“前孔子时代”儒学发生的历史脉络,重新探查中国文化“哲学突破”的起点,要进入《尚书》所展现的思想世界,在儒学尤其是儒家德治思想的发生学意义上,对《尚书》的文本价值进行新的定位和重估。

10日下午,颜炳罡教授在尼山讲堂和合堂以“天人合一与生生不息——从农耕文明到数智文明的若干断想”为题发表主旨演讲,演讲围绕如何在人工智能时代重寻“天人合一”的问题展开。他指出,在农耕文明时代,人与自然的关系是和谐的,农耕文明的背后哲学基础就是天人合一和生生不息,而以征服自然为特征的工业文明,引发了人类对可持续发展的反思。他表示,“当前,中国和欧美几乎同时步入数智文明时代。数智文明时代需回归‘循环、均衡、可持续’的农耕智慧,而儒家‘天人合一’的整体观、‘生生不息’的永续观,可为其提供价值根基。”
近年来,孔子文化研究院积极参与以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为代表的文明交流互鉴、文明对话活动,面向全球,全面展示儒学研究“洙泗学派”的学术实力。诚如王钧林院长在接受采访时所指出的,我院一直致力于在世界范围内形成积极的学术影响,“加强对外学术交流,更多地主办、参加一些区域性和国际性的学术交流、文明对话等活动”。我院每年均有多位知名学者受邀参与尼山世界文明论坛主论坛及分议题对话会,成立尼山世界古典文明研究院,并高质量地承办了2023尼山世界古典文明论坛、2024中意古典文明对话会及今年中埃古代文明对话会。





未来,我院学者将乘着古典学学科崛起的东风,继续在中华古典文明、域外古典文明、中外文明交流互鉴等领域深入耕耘,助推儒家文化“走出去”,让世界清晰地听到洙泗声音。